English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进展

1998-12-10 来源:光明日报 王逸舟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差不多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单一到多样、由较为浅显到较为深入的发展历程。简要地说,其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和调研队伍由小到大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前,仅外交部、科学院和几个大学有为数很少的调研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现在,国际关系理论像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一样,成为蒸蒸日上的中国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国际问题的各种专业课程和研究所,甚至有些理工大学也新建了国际问题研究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考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使之成为“热门学科”。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机构在为自身培养不同层次“梯队”的同时,每年都为社会和政府输送了大量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精通外语和国际交往规则的专业人才。

第二,从原先简单化的“政策注释”的单打一局面,逐渐发展成学术研究和现实关注并重的形势。50年代我国对外政策的“一边倒”和六七十年代国内政治的特殊背景,使有限的国际问题译介人员和外交研究者几乎没有可能钻研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所有的工作和精力都用于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一些注解或对国外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工作者在了解、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更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和研究的阶段。比如,现在我们不仅有对几代领导人国际战略思想和理论的大量研究成果,有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的不倦追求,有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历史性改变的深入透析,有对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广泛总结,有对新条件下国际冲突新特点新趋势的多层次分析,也有对经济及科技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之利弊得失的全面比较。现在的国际关系专业研究人员,既重视政府和社会及市场化条件下的各种需求,努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适应新的形势,也越来越看重理论研究的学术独立性和规范性,力争向国际标准看齐及更好地与国外同行交流。

第三,出现了一大批国际问题方面的专业刊物,出版了大量和多样化的国际关系方面的学术著作(包括译著)和通俗作品,朝“让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目标上不断迈开步伐。不夸张地讲,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与此有关的一些研究人员和出版单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训练,已经做到了“基本同步地和比较充分地反映国际动态并分析全球问题”的要求;中国的研究者们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报道世界局势和各种大的事件,仔细分析和评估各种问题和潜在趋势,而且能够将国际上一些前沿的学术理论、思潮和研究方法,很快地传导输入进来并且消化吸收和批判借鉴,一些重要的外文著作和文章很快就能译成中文出版,这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国际问题调研人员无法想象、无法做到的。中国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继续保持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协调的局面,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影响不断扩大,这些都是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者们加强和改进自己工作的强大动力。

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没有缺失或改善的余地。与国外较为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相比:我们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不够;我们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多重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磨合;我们国际关系里短期的研究比较多,而中长期的、尤其是带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较少。面临世纪之交国际格局的国际转换,面对中国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工作者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